新华视点|科技赋能“耕海牧渔” 连江书写“蓝色答卷”
新华社福州电 海风拂过万顷碧波,在福建省连江县的海面上,一幅现代“耕海牧渔”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靠天吃饭”的渔村景象,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向深蓝远海进军,书写着一份高质量发展的“蓝色答卷”。
从“捕”到“牧”,智慧养殖耕沃“蓝色良田”
连江,海域面积超过陆域,素有“中国海带之乡”、“中国鲍鱼之乡”的美誉,过去近海养殖空间受限、模式粗放、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一度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转变始于向科技要动力,在定海湾海域,全球首个深海绿色自动旋转海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巍然屹立,这个巨大的“海洋牧歌”式网箱,通过远程控制,可实现整体旋转,有效清洁网衣、防止寄生虫,其抗风浪能力使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深远海。
“以前在近海养鱼,最怕台风和赤潮,现在有了这个‘定海神针’,我们在办公室里用手机APP就能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一键投饵,一个人能管理以前几十个人的工作量。”当地养殖户老陈感慨道,科技不仅解放了人力,更大幅提升了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
除了“振渔”系列,连江还引进了“定海湾”系列、“泰渔”系列等多个大型深海养殖平台,形成了“百台万吨”的深远海养殖工程,将茫茫大海变成了高产稳产的“蓝色良田”和“海上粮仓”。
从“粗”到“精”,全产业链提升“蓝色价值”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养殖环节,更贯穿于从“一粒苗”到“一条鱼”的全产业链。
在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技术人员正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鲍鱼、海带进行良种选育。“我们培育的‘黄官一号’鲍鱼,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市场价格比普通品种高出不少。”公司负责人介绍,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连江通过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力推动水产种业创新,为海洋渔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在加工端,曾经的“论堆卖”初级产品,如今正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价值倍增,一条鮸鱼被“吃干榨净”:鱼肉可制作鱼丸、鱼饺,鱼鳔被加工成昂贵的花胶,鱼骨提炼成胶原蛋白肽……通过低温速冻、生物酶解等高新技术,海产品的附加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连江还积极拥抱电商浪潮,打造“海连江”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冷链物流、直播带货,当天捕捞的鲜美海产品,最快次日就能送达千里之外消费者的餐桌,科技打通了从海洋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让“蓝色经济”的脉搏跳动得更加有力。
从“单”到“融”,生态和谐绘就“蓝色未来”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连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洋实践。
通过科学规划海洋牧场,实施“养殖容量”制度,避免了过度养殖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深海养殖平台如同“海中森林”,为鱼类提供了栖息地,有助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推广“藻-贝-鱼”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形成了一条高效、循环的食物链,实现了清洁生产。
这种“科技+生态”的模式,也催生了“渔业+旅游”、“渔业+文化”的新业态,游客可以登上观光平台,体验“海上牧场”的壮观,品尝现捕现烹的海鲜,感受独特的海洋文化,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新图景正在连江海岸线上绘就。
记者手记:
向海图强,科技领航,连江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传统渔业并非夕阳产业,只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能在广阔的深蓝中开辟出崭新的天地,这份以创新为墨、以海洋为纸书写的“蓝色答卷”,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为我国现代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连江经验”。(完)
报道核心亮点:
- 结构清晰: 采用“从...到...”的递进结构,分别阐述了养殖模式、产业链和生态理念的转型升级。
- 案例生动: 引入“振渔1号”、官坞育苗等具体案例,使报道有血有肉,可信度高。
- 数据与引用: 使用了“百台万吨”、“一个人管理几十人”等具体描述,并引用了养殖户和企业负责人的话,增强了真实感。
- 立意高远: 不仅报道成就,更提炼出“蓝色答卷”、“连江经验”等概念,提升了报道的思想性和借鉴意义。
- 语言风格: 符合“新华视点”的权威、深度而又不失生动的文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