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康复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共绘特殊教育新蓝图,擘绘融合发展新路径
北京,[具体日期] – 为深入贯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精神,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康复事业的前沿趋势与实践路径,一场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一线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及相关行业代表的盛会——“新时代教育康复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讨会”于近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主办方名称,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院]联合[承办方名称]共同主办,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我国教育康复事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专家云集,共话“融合”新内涵
开幕式上,[教育部/中国残联相关领导姓名及职务]发表了致辞,他强调,教育康复是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社会融合的关键环节,新时代对教育康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育与康复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人一案”的精准化、个性化支持体系,让每一位特殊需要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内知名教育康复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姓名]教授作了题为《从“医教结合”到“康教融合”:新时代的理念跃迁与实践转向》的精彩演讲,他指出,教育康复的发展已从早期的“医教结合”模式,深化为“康教融合”的全新范式,这一转变不仅是理念的升级,更是实践体系的重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康复目标无缝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康复、教育、心理、社会等多维度的协同干预。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融合”不仅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更指康复手段与教育目标的融合、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融合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的融合,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是提升特殊需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命质量的必由之路。
创新引领,探索“发展”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多个平行分论坛,议题涵盖“人工智能在教育康复中的应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与融合教育”、“脑科学与学习障碍的精准康复”、“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等前沿热点领域。
-
科技赋能,智慧康复: 在“科技赋能”分论坛上,与会代表们探讨了如何利用VR/AR技术、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分析等新兴科技,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沉浸式、个性化的康复训练,通过VR模拟社交场景,帮助自闭症儿童提升社交技能;利用智能分析系统,精准评估言语障碍儿童的发音问题并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这些创新应用展现了科技为传统教育康复注入的强大活力。
-
课程创新,融合课堂: “课程与教学创新”分论坛聚焦于如何在普通班级中实施融合教育,一线教师们分享了大量成功案例,如采用通用学习设计(UDL)原则开发弹性课程、通过合作学习促进残健学生互助、利用辅助技术支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这些实践表明,融合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
队伍建设,专业发展: 针对当前教育康复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专业人才培养”分论坛深入探讨了高校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既懂教育又通康复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如何建立在职教师的持续培训体系,提升其跨学科协作能力和实践智慧。
共识凝聚,擘画未来新蓝图
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与热烈交流,本次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了多项重要共识:
- 理念上,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康教融合”之路,将康复视为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现“康复即教育,教育即康复”。
- 实践上,应大力推进精准化、个性化支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每一位特殊需要学生量身定制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康复方案。
- 体系上,需加快构建“家庭-学校-医院-社区”四位一体的协同支持网络,形成育人合力,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
- 人才上,亟需加强教育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认证和激励机制,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研讨会主席、[主办方负责人姓名]在闭幕式上总结道:“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集结,它为我们描绘了新时代教育康复融合与创新的宏伟蓝图,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深化研究、加强合作、勇于实践,共同推动我国教育康复事业迈向新的高峰,为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包容性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新时代教育康复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力量,必将对提升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康复水平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